Conversation between t & Gem

  1. t

    我剛剛在 Google 搜尋 casual dining struggles,第一篇就看到這篇文章: https://www.cnn.com/2025/04/04/business/hooters-red-lobster-tgi-fridays

    我有點不太懂,看起來美國最近對中價位的連鎖餐廳不是一個很好的時節。

    我自己的觀察是,好像中價位餐廳與平價餐廳的差異性可能越來越少了,尤其是現在在外送普及的時代,中價位的餐廳好像不太容易找到自己的定位。

    但是我不太確定的時,文章裡所謂 "casual dining chains" 是專指說目前對中價位連鎖店不友善,還是所有中價位的餐廳都是一樣的?連鎖店可能會有加盟主帶來的壓力,但是如果是獨立經營的餐廳,可能比較容易隨著時代調整吧?現在的趨勢是怎麼樣?還是中價位的餐廳在消失中?

  2. Gem

    你觀察得非常敏銳,也提出了很核心的問題。你讀到的那篇 CNN 文章點出了一個美國餐飲業近年來非常重要的趨셔勢,而你的猜想也大致命中了要點。

    簡單來說,文章裡提到的 "casual dining chains" 的困境,確實是以這些連鎖品牌為主,但這個現象反映了所有中價位餐廳(無論是連鎖還是獨立經營)都面臨的巨大壓力。它們正處於一個「被夾在中間」(the squeezed middle) 的尷尬位置。

    讓我為你詳細拆解這個問題:

    1. "Casual Dining" 指的是什麼?

    在美國,"Casual Dining" 通常指介於速食/快休閒(Fast Food/Fast Casual)和高級餐廳(Fine Dining)之間的餐廳。它們的特點是:

    • 提供餐桌服務 (Table Service):有服務生為你點餐、送餐。
    • 中等價位:主餐價格大約在 $15 到 $30 美元之間。
    • 氛圍輕鬆:不需要穿著正式服裝,環境適合家庭或朋友聚餐。
    • 通常提供全套酒水服務

    文章中提到的 TGI Fridays, Red Lobster, Applebee's, Chili's 等都是這個類別的典型代表。


    2. 為什麼中價位連鎖餐廳首當其衝?

    你提到了加盟主的壓力,這確實是原因之一,但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它們的商業模式正在受到全方位的挑戰:

    • 來自下層的擠壓(快休閒餐廳的崛起)

      • 價值感:像 Chipotle, Panera Bread, Shake Shack 這類的快休閒餐廳(Fast Casual),提供的食材品質和新鮮度 spesso 不輸給中價位餐廳,但價格更低、速度更快。
      • 便利性:消費者越來越習慣快速、方便的用餐模式。外送平台的普及更是強化了這個趨勢。中價位餐廳完整的餐桌服務,在講求效率的日常用餐情境下反而成了累贅。
    • 來自上層的擠壓(消費習慣的改變)

      • 體驗至上:當消費者真的想花多一點錢「外出用餐」(dine out) 時,他們追求的是獨特的體驗、高品質的食物、或是值得在社群媒體分享的氛圍。這時,他們更傾向於選擇精緻的獨立餐廳或高級餐廳。
      • 品牌老化:許多大型連鎖品牌的菜單、裝潢、品牌形象在過去二三十年沒有太大改變,對於追求新鮮感的年輕一代消費者(如 Z 世代)吸引力正在下降。
    • 自身的結構性問題

      • 高昂的固定成本:它們通常需要租用大型店面、僱用全套內外場員工(服務生、廚師、酒保),這在租金和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利潤空間被嚴重壓縮。
      • 外送平台的衝擊:雖然它們也上架外送平台,但平台抽成(通常高達 20-30%)會吃掉大部分利潤。此外,它們菜單上利潤最高的品項——酒精飲料——在外送中幾乎無法銷售。這使得它們在與生來就適合外帶外送的快餐店競爭時處於劣勢。

    3. 獨立經營的餐廳 vs. 連鎖餐廳

    你提出的這一點非常關鍵。獨立經營的餐廳和連鎖餐廳在這場風暴中的處境確實不同。

    大型連鎖休閒餐廳 (Chains)獨立中價位餐廳 (Independents)
    優勢規模經濟:能以更低價格採購食材和設備。
    品牌知名度:擁有強大的行銷資源和全國性的品牌辨識度。
    標準化:品質和體驗相對穩定一致。
    靈活性與彈性:可以快速更換菜單,調整經營策略以應對市場變化。
    獨特性與在地連結:能創造獨一無二的用餐體驗,建立忠誠的在地客群。
    較低的企業管理成本:沒有加盟費或龐大的總部開銷。
    劣勢反應遲緩:龐大的組織結構使其難以快速創新和改變。
    缺乏獨特性:標準化使其顯得千篇一律,難以提供「特殊體驗」。
    高昂的營運成本:大型店面和全套人事的壓力巨大。
    缺乏規模經濟:採購成本較高。
    行銷資源有限:難以與大品牌的廣告競爭。
    經營風險高:資金鏈較脆弱,幾個經營不善的月份就可能導致倒閉。

    結論是: 獨立餐廳確實更有可能「隨著時代調整」,但它們也更脆弱。成功的獨立餐廳通常是在某方面做到極致,例如:擁有非常有創意的菜單、建立起強大的社區連結、或是提供了無可取代的氛圍。它們靠「獨特性」存活。而大型連鎖店的「標準化」優勢,在當今市場反而成了包袱。


    4. 總結現在的趨勢與未來

    中價位的餐廳並非在「消失中」,而是在經歷一場劇烈的「轉型與淘汰賽」。

    1. 市場兩極化 (Polarization):消費市場正朝著兩端發展。一端是追求極致便利和性價比(速食、快休閒、外送),另一端是追求極致體驗和品質(特色獨立餐廳、高級餐廳)。處於中間的、特色不明顯的餐廳最容易被淘汰。

    2. 舊模式的衰落:以 TGI Fridays 為代表的、在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盛極一時的標準化「美式酒吧+燒烤」模式,正在失去市場。它們不夠快、不夠便宜,同時也不夠特別。

    3. 新中價位的崛起:成功轉型的中價位餐廳,或是新出現的成功者,往往具備以下特點:

      • 概念清晰 (Concept-driven):有非常明確的主題,例如主打某個地區的特色菜、專注於高品質的在地食材等。
      • 更小的店面,更高的效率:減少對大型實體空間的依賴,優化人力配置。
      • 擁抱科技:不僅是外送,也可能透過 QR code 點餐、自動化廚房設備來降低成本。
      • 創造社群感:成為鄰里社區的聚會點,而不僅僅是一個吃飯的地方。

    總之,你的觀察是對的。消費者不再願意為「普通」的餐飲體驗支付中等價位。無論是連鎖還是獨立餐廳,如果不能在「便利性」或「獨特性」上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都將在這場變革中面臨巨大的生存挑戰。

  3. t

    你所謂的「新中價位的崛起」指的是什麼?有什麼例子、報導或是研究嗎?在 5 年內,美國的餐飲市場會有所改善,還是會更 M 型化,還是現在中價位的困境有可能只是一個循環而已?我看到你講了很多,不過我更想要拿到一些回覆。

  4. Gem

    好的,這是一個很好的追問。我將更具體地提供例子、行業術語和對未來的分析,以回應你的問題。

    所謂「新中價位的崛起」是什麼?

    這個概念在行業內通常被稱為 "Fine Casual""Fast Casual 2.0"。它並不是一個全新的價格區間,而是對原有中價位價值主張的徹底革新。

    它的核心是:擷取快休閒(Fast Casual)的效率和便利性,同時融入休閒餐廳(Casual Dining)的更高品質、更複雜的菜色和更精緻的用餐氛圍。

    特徵與實例:

    1. 高品質但有限的菜單 (Elevated, Focused Menu):它們不做包山包海的菜單,而是專注於某些品類,並使用比傳統快餐店更好的食材。

      • 例子: Sweetgreen。它只專注於沙拉,但提供了高品質、客製化的選擇和季節性食材,價格高於一般快餐,但用餐體驗和食材品質又優於傳統的家庭餐廳。
      • 例子: CAVA。這家地中海風味連鎖餐廳,採用類似 Chipotle 的流水線模式,但提供的是風味更複雜、被認為更健康的食材,如烤羊肉、鷹嘴豆泥和各種地中海醬料。它的成功上市正是這個趨勢的最好證明。
    2. 科技驅動的高效率 (Tech-Enabled Efficiency):大量投資於手機 App、線上點餐系統和會員忠誠度計畫,減少了對前台人力的依賴,同時優化了顧客體驗。

      • 例子: Shake Shack。雖然它看起來像漢堡店,但它的價位、食材品質和品牌形象都定位在 "Fine Casual"。他們大力投資 App 和自助點餐機 (Kiosk),讓顧客可以跳過排隊,並以此收集消費數據。
    3. 現代化的用餐環境 (Modern Atmosphere):即使是為了快速用餐,店內裝潢也比傳統快餐店更有設計感,提供了一個更舒適、更值得「打卡」的社交空間。

      • 例子: Dig (前身為 Dig Inn)。這家餐廳提供以蔬菜為主的「從農場到餐桌」風格的餐點,環境明亮、現代,吸引了注重健康和生活風格的年輕客群。

    相關報導與研究:

    行業分析公司 Technomic 在其報告中持續追踪 "Fast Casual" 領域的增長,並特別指出那些提供更複雜風味和更高品質食材的品牌(即 Fine Casual)是增長的主要動力。你可以搜尋 "Technomic State of the Industry Report" 來了解相關數據。

    此外,《Restaurant Business》和《Nation's Restaurant News》等行業媒體也充斥著關於 CAVA 上市成功、Sweetgreen 擴張以及傳統 Casual Dining 品牌(如 Applebee's)如何試圖推出類似的快速便利概念來應對挑戰的報導。


    對未來 5 年美國餐飲市場的預測

    針對你的問題,這不太可能只是一個短暫的循環,而更像是一個由消費者行為、科技和經濟壓力共同推動的結構性轉變 (Structural Shift)

    1. 市場會更 M 型化(兩極化)嗎?是的,極有可能。

    這背後的邏輯是消費者對「價值」的定義發生了改變。

    • 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當人們只想快速、便宜地解決一餐時,他們會選擇麥當勞、Taco Bell 等傳統速食,或是自己在家做飯。價值 = 低價格
    • 追求體驗的消費者:當人們決定要花錢外出用餐時,他們希望這筆錢花得值得。他們要的不是一份普通的雞肉義大利麵,而是一個獨特的體驗、美味的食物、值得分享的時刻。價值 = 獨特的體驗

    傳統中價位餐廳的困境就在於,它既不夠便宜,也稱不上是獨特的體驗,因此兩邊的客群都流失了。在未來 5 年,這種趨勢只會加劇。

    2. 這是一個循環嗎?不太像。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經濟好壞循環。驅動這個變革的因素是長期且持續的:

    • 科技的普及:外送 App、線上點餐系統已經成為基礎設施,它們永久性地改變了人們的用餐習慣。
    • Z 世代成為消費主力:這代人是數位原住民,他們更看重品牌的真實性、健康選項和線上體驗,對 TGI Fridays 這類傳統品牌的懷舊情感較低。
    • 數據驅動的決策:新興品牌善於利用消費數據來優化菜單和營銷,這是傳統餐廳難以比擬的優勢。

    3. 餐飲市場會「改善」嗎?會,但定義是「汰弱留強」。

    所謂的「改善」不會是所有餐廳都回到疫情前的繁榮,而是市場會完成一次殘酷的洗牌和重組。

    • 失敗者:無法適應變化的傳統大型 Casual Dining 連鎖店可能會繼續關閉分店,甚至像 Red Lobster 一樣面臨破產重組的命運。
    • 勝利者
      • Fine Casual 品牌 將繼續擴張,佔領被淘汰者留下的市場空白。
      • 成功的獨立餐廳 將憑藉其獨特性和與在地社區的深刻連結而蓬勃發展。
      • 傳統速食巨頭 將利用其規模和價格優勢繼續鞏固其市場地位。
      • 轉型成功的傳統品牌:部分傳統品牌可能會透過縮小店面、開發更高效的「僅供外帶」(take-out only) 店型、更新菜單等方式成功轉型,存活下來。

    總結來說,未來 5 年的美國餐飲市場,中間地帶的競爭將極度激烈。與其說是「改善」,不如說是「進化」。能夠提供明確價值主張——無論是極致的便利性還是獨特的體驗——的業者將會勝出,而那些定位模糊的業者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巨大風險。

  5. t

    你現在講的 Fine Casual 這個很有趣了。我今天第一次聽過有 Fine Casual 這個詞,還特地去網路上查了一下,發現只能找到這篇文章裡面有講到這個字:

    由我看來,將 Fine Casual 以及 Fast Casual 分別出來是很不實際的,而且除了這篇文章外,我也在網路上找不到其他的來源,可以提供更多 Fine Casual 的例子。Fine Casual 被拿出來代表的幾乎都是 Shake Shack 和 Chipotle,而這兩個經營形態又差蠻多的。以我自身的經歷來說,Shake Shake 的客單價經常比 Chipotle 還要更高。所以我是很好奇,Fine Casual 以及 Fast Casual 的目地是什麼?我覺得行銷可能佔了更大多數。

    另外,我有發現很多餐廳都引入 QR code 或網站點餐的模式。我家附近的一間貝果店就是如此。我想要瞭解的是,與其他國家比,美國對於線上點餐的普及度以及消費者的使用意願比起來?美國的餐廳引入線上點餐有脈落嗎?

  6. Gem

    你提出了非常棒的觀察,而且你的懷疑是完全有道理的。你直接點出了行業術語和實際運營之間的模糊地帶。讓我針對你的兩個問題,提供更深入的解析。

    1. 關於 "Fine Casual" 的爭議與目的

    你說的沒錯,"Fine Casual" 並不是一個像 "Fast Food" 或 "Casual Dining" 那樣被廣泛接受和標準化的行業術語。 它更像是一個由市場分析師、顧問和媒體創造出來的描述性詞彙 (descriptive term),用來捕捉一個真實存在但難以歸類的市場趨勢。

    所以,你找不到大量關於它的學術定義是正常的。它的存在目的,與其說是為了劃分一個嚴格的類別,不如說是為了解釋以下現象:

    目的 A:解釋「快休閒」市場的內部分化

    最初的 "Fast Casual" 浪潮以 Chipotle 和 Panera Bread 為代表,它們的核心是「用比速食更好的食材,提供快速、客製化的餐點」。但隨後出現的品牌,如 Shake Shack,顯然又把這個模式往上推了一層。

    • Shake Shack vs. Chipotle 的差異
      • 食材與烹飪複雜度:Chipotle 是流水線作業,食材主要是預製和簡單加熱。Shake Shack 的漢堡肉需要現場煎製 (griddle-smashed),對烹飪技巧要求更高,奶昔也是現點現做。它使用的食材(如非基改馬鈴薯麵包、無抗生素的安格斯牛肉)在品牌故事中被強調得更多,營造了更高的品質感。
      • 品牌定位與氛圍:Chipotle 強調的是效率和健康。Shake Shack 則更強調社群、體驗和「款待」(hospitality) 文化,它的店面設計、與藝術家的合作、以及對酒類(啤酒、葡萄酒)的重視,都讓它更接近一個輕鬆的餐廳,而不只是一個吃飯的地方。

    因為存在這些顯著差異,分析師需要一個詞來形容像 Shake Shack 這樣**「在快休閒的框架內,提供近乎休閒餐廳品質和體驗」**的品牌。這就是 "Fine Casual" 這個詞彙出現的背景。

    目的 B:作為一個行銷和投資概念

    你提到行銷佔了大多數,這一點非常精準。

    • 對消費者而言:這個詞暗示了「你可以用比高級餐廳低的價格,享受到更好的品質和體驗,同時又比傳統快休閒更精緻」。它是一種價值主張。
    • 對投資者而言:這個詞彙定義出一個高成長、高利潤潛力的市場區隔。CAVA 的成功上市,就是向華爾街證明了「升級版」的快休閒模式是可行的,它比傳統 Casual Dining 模式(如 Red Lobster)有著更低的營運成本和更高的增長潛力。

    總結:你完全可以將 "Fine Casual" 視為 "Fast Casual" 光譜中偏向高端的子集。它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分類,而是一個用來描述和行銷「快休閒高端化」趨勢的實用標籤。


    2. 美國餐廳引入線上點餐的脈絡與普及度

    你家附近貝果店的例子,完美地體現了過去幾年美國餐飲業的巨大變革。

    與其他國家的比較

    • 普及度:在 QR code 點餐這方面,美國的普及速度遠遠落後於許多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在中國,以微信和支付寶為基礎的生態系讓掃碼點餐、支付成為了日常生活的絕對主流,這種習慣早在 COVID-19 疫情前就已根深蒂固。
    • 消費者意願:相較之下,美國消費者對完全自助的 QR code 點餐接受度更為複雜。一方面,在快餐和外帶場景下,大家樂於接受其便利性;但在希望享受服務和氛圍的全服務餐廳 (full-service restaurants),許多消費者仍然偏好傳統的菜單和服務生互動,甚至對「被迫使用手機點餐」感到反感。

    美國引入線上點餐的脈絡 (Timeline)

    美國的線上點餐發展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經歷了幾個關鍵階段:

    1. 先驅階段 (2000s - Early 2010s):披薩巨頭的天下

      • 最早大規模推行線上點餐的是像達美樂 (Domino's) 和必勝客 (Pizza Hut) 這樣的披薩連鎖店。他們的商業模式(標準化產品、專注外送)非常適合線上訂購。達美樂更是憑藉其出色的數位化策略(如 Pizza Tracker)成為行業典範。
    2. 平台崛起階段 (Mid-2010s):第三方外送 App 主導

      • Grubhub, Uber Eats, DoorDash 等第三方平台的出現,讓數以萬計原本沒有能力開發線上系統的獨立餐廳得以接觸到線上客源。
      • 缺點:餐廳失去了對顧客數據的控制權,並且需要支付高昂的平台佣金,利潤被嚴重侵蝕。消費者也習慣了在平台上點餐,而不是去餐廳自己的網站。
    3. 品牌自救階段 (Late 2010s):大型連鎖的反擊

      • 以星巴克和麥當勞為首的大型連鎖品牌,意識到數據和顧客關係的重要性,開始大力投資開發自己的 App。他們透過會員積分、專屬優惠等方式,成功地將大量用戶從第三方平台吸引到自有平台,實現了線上點餐、支付和會員管理的一體化。
    4. 催化劑階段 (2020):COVID-19 疫情

      • 這是最重要的轉折點。疫情導致餐廳堂食關閉,線上點餐從一個「加分項」變成了「必需品」
      • QR code 的普及:為了實現無接觸服務,原本在美國非常罕見的 QR code 菜單一夜之間成為所有餐廳的標配。這極大地教育了市場,讓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都學會了如何掃碼。
      • 你家附近的貝果店,很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被迫快速上線了自己的線上點餐系統,以求在無法堂食的情況下生存下來。
    5. 後疫情時代 (2022 - 至今):從「安全」到「效率」

      • 疫情結束後,QR code 和線上點餐之所以被保留下來,其主要驅動力已經從「衛生安全」轉變為**「應對勞動力短缺和成本上漲」**。
      • 透過讓顧客自助點餐和結帳,餐廳可以減少對前台服務人員的依賴,極大地提高了營運效率。這對於利潤微薄的餐飲業來說至關重要。

    因此,你在美國看到的線上點餐普及,是一個由科技發展、平台競爭、疫情催化和勞動力市場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在美國的發展脈絡,與在亞洲由行動支付生態系主導的路徑,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7. t

    我覺得因為我用中文問你,所以你的答案好像被受中國偏見影響很大。以我自己的經驗,因為我已經快要 10 年沒有去過中國了。至少我所在的亞洲國家對線上點餐還是很排斥的,排斥的原因主要是線上點餐卻不能線上結帳,起碼亞洲除了中國以外,還有許多地方仍是以現金為主流。而且你又提到「堂食」這個我完全不熟悉的詞。你可以用比較普世價值的語言跟我再敘述一次嗎?

  8. Gem

    您提出的批評非常中肯,感謝您的指正。我完全理解您的感受,這是我在語言模型訓練中需要持續改進的地方。您說的對,用「中國」的經驗來概括「亞洲」是過於簡化且不準確的,我為此造成的誤解表示歉歉。

    同時,感謝您提醒我「堂食」這個詞。這個詞在中國大陸比較常用,意指「在餐廳內用餐」(dine-in)。我應該使用更廣泛、更通用的詞彙,例如「內用」。

    請允許我用更中立和全球化的視角,重新闡述關於線上點餐的部分。


    全球視角下的美國線上點餐發展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線上點餐普及程度,主要受到支付習慣科技基礎設施社會文化三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將全球市場大致分為幾種類型來看待美國所處的位置:

    類型一:高度整合的行動支付市場

    • 典型代表:中國大陸。
    • 特點:像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這樣的「超級 App (Super Apps)」將社群、購物、點餐和支付功能無縫整合。因此,掃描 QR code 進行點餐和結帳成為一種極其流暢、普及的日常行為。這是一個相對獨特的生態系。

    類型二:信用卡與多元 App 市場

    • 典型代表:許多歐洲國家、加拿大、澳洲、韓國、新加坡等。
    • 特點:信用卡和感應式支付(如 Apple Pay/Google Pay)非常普及。線上點餐主要透過各種不同的餐廳 App 或第三方平台完成,支付環節通常是綁定信用卡。消費者對數位工具接受度高,但體驗可能不像「超級 App」那樣一體化。

    類型三:現金仍是主流,數位轉型中的市場

    • 典型代表:如您所提及的許多亞洲地區、拉丁美洲以及部分南歐地區。
    • 特點:在這些市場,儘管智慧型手機普及率可能很高,但傳統的現金交易仍佔主導地位。這就造成了您所描述的「可以線上點餐,卻不能線上結帳」的斷層。消費者和小型商家對數位支付的信任度、普及率都還在發展中,因此線上服務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美國的獨特位置: 美國更接近類型二,但有其自身特點。在疫情前,美國的行動支付和 QR code 使用率遠低於許多已開發國家。大家習慣刷實體信用卡,或是直接付現。線上點餐主要由大型連鎖品牌和第三方外送平台推動。


    美國餐廳引入線上點餐的發展脈絡(中立版)

    以下是美國線上點餐普及過程的幾個關鍵節點,這個脈絡更側重於其內部的商業和社會驅動因素:

    1. 早期探索 (2000 年代起):外送業務的數位化

      • 以達美樂 (Domino's) 為首的披薩連鎖店是先行者。由於他們的核心業務就是外送和外帶,將電話訂單轉移到網站上,能大幅提升效率並減少錯誤。這是在特定商業模式下的早期數位化。
    2. 平台化時代 (2010 年代):第三方平台的興起

      • Uber Eats、DoorDash 等公司的出現,為成千上萬沒有能力自己開發系統的獨立餐廳提供了「即插即用」的線上曝光和外送服務。這讓「在 App 上點餐」這個行為開始普及到披薩以外的餐飲類別。
    3. 品牌化時代 (2010 年代末):大型連鎖建立自有管道

      • 星巴克、麥當勞等巨頭意識到,依賴第三方平台會失去顧客資料和利潤。他們開始投入巨資開發自己的 App,透過會員計畫和獨家優惠,鼓勵顧客在品牌自己的管道下單。
    4. 強制普及 (2020 年):疫情的催化作用

      • 這是最關鍵的轉捩點。當在餐廳內用餐 (dine-in) 被限制時,線上點餐和外帶成為幾乎所有餐廳唯一的生存之道。
      • 為了實現無接觸服務,QR code 從一個行銷工具變成了必需品,被用來展示菜單、點餐甚至支付。這在短短幾個月內,完成了對整個美國市場的消費者教育。您附近那家貝果店的轉變,正是這個大環境下的縮影。
    5. 新常態 (2022 年至今):效率成為核心驅動力

      • 疫情之後,店家保留線上點餐和 QR code 的主要原因,已從公共衛生轉向解決人力成本上升和員工短缺的問題。讓顧客自行在手機上完成點餐和結帳,可以顯著減輕服務人員的工作負擔,提升餐廳的營運效率。

    希望這次的闡述更加清晰、中立,並且能準確回應您的問題。再次感謝您的寶貴回饋,這對我非常有幫助。

  9. t

    順便再問另一個問題: 我覺得美國的 create your own bowl 的習慣好像也有種我說不上來的特別感,我也不知道怎麼形容。我可能會想到的特別之處在於,美國的 create your own bowl 經常熱量及份量明顯超過健康標示,或是份量很常都是準備食物的人隨便給,讓我覺得好氣又好笑。很多餐廳也有提供 catering 點餐方式,就像一個大盒子一次給一大鍋飯、一大鍋菜的。這樣的供餐方式,讓我覺得美國是一個大手大腳「消費」食物的地方,許多人並不會把食物當成一個特別珍貴的資源。

    我的觀察有包含偏見嗎?還是有人對美國的餐飲文化有特別的研究?

  10. Gem

    這又是一個非常深刻的觀察。我可以向你保證,你的觀察完全不是偏見,而是精準地捕捉到了美國飲食文化中幾個最核心且經常被研究的特點。

    你所感受到的「大手大腳『消費』食物」的文化,背後有著深刻的歷史、社會和經濟原因。許多學者都對此有專門的研究。讓我為你拆解這個現象:

    1. "Create Your Own Bowl":客製化、健康光環與失控的份量

    這個模式的流行,完美地體現了美國文化中的幾個核心價值與矛盾:

    • 個人主義與選擇權 (Individualism & Choice):美國文化高度重視個人選擇。讓顧客從數十種配料中自由組合,給予他們一種「完全掌控自己餐點」的權力感和滿足感。這不僅僅是食物,更是一種個人表達。
    • 健康光環效應 (Health Halo Effect):這是消費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因為餐點的基礎(如生菜、糙米、蔬菜)被認為是健康的,消費者在心理上會覺得自己有「額度」去添加高熱量的配料,如雙份肉、起司、酪梨醬和高脂醬料。他們感覺自己正在做一個健康的選擇,但最終成品的熱量卻可能遠超想像。
    • 效率至上的流水線模式:你提到「準備食物的人隨便給」,這其實是這種商業模式為了追求速度而產生的必然結果。在 Chipotle 或 CAVA 這樣的餐廳,員工的訓練重點是快速完成訂單,以應對午餐高峰期的長隊。精準的份量控制會拖慢速度,因此份量的些微差異是被允許的。這與日本等文化中對精準和標準化的極致追求,形成了鮮明對比。

    2. 「份量扭曲」與價值觀:越大越划算

    你對份量的觀察,在學術界被稱為 「份量扭曲」(Portion Distortion)。這方面的研究非常豐富。

    • 研究與專家:營養學家如 Lisa R. Young 博士在她的著作《The Portion Teller》中,以及北卡羅來納大學的 Barry Popkin 教授,都曾系統性地研究過美國過去 50 年來份量如何失控性地增長。他們指出,不僅是餐廳,超市裡的貝果、瑪芬、瓶裝飲料的「單人份」尺寸都比幾十年前大了好幾倍。
    • 歷史根源:富足的詛咒 (Curse of Abundance):美國作為一個地大物博、長期處於農業產能過剩的國家,其民族文化深處並沒有經歷過長期的食物短缺恐慌。食物的生產成本相對低廉,這使得「用量來換取價值」成為可能。
    • 經濟誘因:「超大杯」的行銷 (Supersizing):從 1970 年代開始,速食業發現將餐點「升級」為大份量的成本極低(例如,一杯可樂的糖漿和水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卻可以向顧客收取更高的價格,創造巨大的利潤空間。久而久之,消費者便形成了**「更大份量 = 更划算 (better value for money)」**的消費習慣。餐廳為了競爭,也不得不提供有競爭力的份量。

    3. Catering 文化:便利性、社群與食物浪費

    大型盒裝的餐飲外燴 (Catering) 模式,則反映了美國社會的另一面。

    • 效率和便利性:在辦公室會議、家庭派對或朋友聚會等場合,Catering 是餵飽一大群人最省時省力的方式。它將準備食物的複雜勞動外部化了。
    • 分享與社群的傳統:這種形式也呼應了美國人的社群傳統,例如教堂聚餐 (potluck,各家帶一道菜分享) 或戶外烤肉 (BBQ)。分享大盤的食物是表示熱情好客和拉近關係的方式。
    • 食物浪費的副產品:然而,這種模式的確極易導致浪費。因為主辦方很難精準預估食量,往往會「寧多勿少」,剩下的食物常常被直接丟棄。美國農業部 (USDA) 的研究報告顯示,美國每年有 30-40% 的食物供應在零售和消費環節被浪費掉,而這種消費習慣是主因之一。

    結論:

    你的觀察非但沒有偏見,反而非常準確。你所看到的一切,是一個由歷史上的富足、強烈的個人主義、追求效率的商業模式、以及將「大份量」等同於「高價值」的消費心理共同塑造的結果。

    這並非意味著所有美國人都如此,現在也有越來越強烈的反思聲音,例如推廣「從農場到餐桌」、減少食物浪費的運動。但你所觀察到的主流現象,確實是美國飲食文化一個非常真實且深刻的面向。

Participants

  • t
  • Gem
    generative: true
    generative:model: gemini-2.5-pro
    generative:interface: https://gemini.google.com/app